宣城房地产
宣房网小程序 手机访问
首页 二手房 租房 小区 学区 房价 地图找房 资讯 工具 数据 公积金 发布房源 预售许可 求购求租
新房日/月 成交均价(元/㎡)
6735/6686
昨日/本月成交量(套)
17/602
存量房上月成交均价(元/㎡)
6172
当月成交量(套)
207
新闻列表 宣房新闻 社区资讯 本市动态 区县动态 部省动态 通知通告 工作动态 图片新闻 廉政教育 村镇建设 规划建设管理 民生工程 诚信建设 园林绿化 房地产协会 建筑业协会 规划公示 规划展示

大地飞歌——中国地质科学院60年历程回顾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9/02/18 点击量:1128

 

从建国初期寥寥无几的研究机构,到矿床地质学一枝独秀,再到今天的五大学科群、42个学科,60年来,地质学科建设瞄准国家需求,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中国地质科学院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以探索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寻找国民经济急需的矿产资源、能源,减轻地质灾害,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为己任,不畏艰难,奋力前行,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质研究机构寥寥无几。
1956年3月,在新中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矿产资源的时候,以地质部第一任部长李四光和党组书记何长工为首的地质部高层领导顺应时代需要,决定组建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和专业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应运而生。
初期的地质科研工作中心是寻找矿产资源。1956年,原地质部根据中央提出的“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和制定发展国民经济十二年规划的要求,制定了地质工作和地质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提出把我国5个关键性重要地区,即秦岭、南岭、大兴安岭、祁连山和康滇地区,作为开展地质科研工作的“突破口”。
随后十几年的地质科研任务,首先保证经济建设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为全国工业体系建立提供必需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编制全国主要矿种的矿产预测图,研究川滇、南岭、秦岭等重点矿区和复杂而重要的金属、非金属矿床的勘探方法;进行矿床成矿条件、成矿规律研究;进行富铁、富铜、铬矿、金刚石、钾盐、铂矿等领域急需矿产的研究工作。
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十年,科学研究遭受重创。由于战备和“大三线建设”的急需,限期完成寻找急需战略资源铀矿、铬、砷、钽、稀有金属、金刚石等,地质科研得以延续。其后南方找煤、北方找磷、富铁矿会战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几乎参加了所有战役,但是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进展却十分缓慢。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给地质科学事业送来了春风。中国地质科学院承担的任务经历了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变,拓宽了地球科学的服务功能,地质科学的各个新兴学科迅速发展。
有统计数据显示,1985年,我国国内地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反映的地质科学学科构成为(前六位):矿床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其中,前四位学科所占比重超过了总量的50%。说明当时我国地学学科构成相对单调,资源为核心的学科体系特征非常明显。
1999年7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与中国地质科学院重组。建设国际一流的地质科研机构,成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使命和目标。这一时期的地质学科建设向国际地质科学体系靠拢,又带有中国特点。统计数据显示,进入新世纪的2000年,由论文分布反映的我国地质科学学科构成为(前六位):油气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学、环境地质学、岩石学。其中,前四位学科所占比重也超过了总量50%,说明我国现阶段地学学科已经不再以矿床地质学研究为主,而是表现为资源与环境并重的特点。这与国际地学以环境地质学为主要的“环境型”形成鲜明的对比。
目前,随着承担国家经济建设任务的日益增多,地质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纵向深入和横向交叉的两个发展趋势。其中,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灾害的减轻,基础地质研究与发展,是实现各分支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通过跨学科研究、学科交叉研究,不断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孕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激动人心的创新成就。各分支学科在分别致力于地球不同圈层研究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地球系统整体行为及其各圈层相互作用研究;从区域尺度的研究,步入以全球视野研究诸多自然现象与难题等。
几经调整,如今,中国地质科学院学科整合为5个重大研究领域和学科群、25个重点研究领域和学科组及5项公益类工作,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5∶4的格局。
把握时代脉搏,优化目标领域,地质科研更加主动地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60年来,几代地质科研工作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理论、成矿理论和勘查方法技术体系,为祖国经济建设贡献着毕生的精力和聪明才智。
在“两弹一星”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我国1964年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和其后试验成功的氢弹,用的都是我国自己找到的铀矿。这个铀矿,是在李四光指导下,依据纬向构造带控制重元素矿床的认识,由地质力学所及广东省地质局的研究人员共同在粤北发现的,至今仍是我国最大的花岗岩型铀矿。
发现大庆油田是我国地质科学研究创新的里程碑。在1982年国家重奖发现大庆油田的科学家中,地科院专家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名列前茅,其中地质力学理论、陆相生油说等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大庆之后的华北油田、江汉油田的突破中作出重大贡献。
由黄汲清等人编撰的中国地质图类及亚洲地质图,7项编图成果为国家各部门的国民经济建设规划和全面地质工作部署提供了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科学依据,同时全面提高了全国地质研究程度和地质科学理论水平。
在谢学锦院士倡导下始于1979年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覆盖国土面积600多万平方公里,所研制的地球化学标准样行销全世界近百个国家,所制定的39种元素分析系统成为国际同行遵循的准则,不仅为今后的矿产勘查提供大量信息,而且为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的标准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郑绵平院士领导的团队,在青藏高原发现特大型富锂、硼盐湖,攻克了盐湖锂资源勘查、提取工艺,创立了我国盐湖资源学理论;王弭力研究员等创新陆相成钾理论,发现了罗布泊超大型钾矿。如今,罗布泊已建成120万吨硫酸钾肥产能,成为世界最大的优质硫酸钾肥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后的30年,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地质科学院把握时代脉搏,优化目标领域,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多领域铸就辉煌。
基础研究多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举世瞩目,这一工程使我国超高压变质带和地幔物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地球生命起源和古生物研究领域,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的取得,确立了中国古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地位。辽西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发现和研究为鸟类、哺乳类和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作出重大贡献。2008年研究并获批准的广西柳州市南石炭维宪阶全球界线层型的碰冲剖面为我国赢得第九枚“金钉子”。在南极、北极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青藏高原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科学进展,包括高原岩石圈结构和形成演化,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东亚季风气候对高原隆升的响应,生物区系与人类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资源、灾害及区域
推荐新闻
我厅在全省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培训班上交流经验 能源法草案拟于年底前上报审议 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联合通知要求——切实提高土地整治相关资金使用效益 自然资源部来我省调研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思路、新理念 广州督察局开展“双保行动”专项调研 为人民服务在当代深化改革中的现实意义 国土资源部削减四成稀土采矿权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