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房地产
宣房网小程序 手机访问
首页 二手房 租房 小区 学区 房价 地图找房 资讯 工具 数据 公积金 发布房源 预售许可 求购求租
新房日/月 成交均价(元/㎡)
6735/6686
昨日/本月成交量(套)
17/602
存量房上月成交均价(元/㎡)
6172
当月成交量(套)
207
新闻列表 宣房新闻 社区资讯 本市动态 区县动态 部省动态 通知通告 工作动态 图片新闻 廉政教育 村镇建设 规划建设管理 民生工程 诚信建设 园林绿化 房地产协会 建筑业协会 规划公示 规划展示

宽松货币政策放大的增长——2009年土地市场发展状况综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9/02/18 点击量:872

 

2009年,土地、房产、金融、资本等市场的关联程度前所未有地紧密,热点话题不断。同时,关于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探索实践有了新的进展。
焦点话题
地王”之议:缘于对房价快速上涨的焦虑
地价房价之争:房价快速上涨期的规律性事件
囤地之害:被看成是房价上涨的又一解释
2009年的土地市场有很多看点。一方面,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宏观背景下,土地政策保持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前三季度,全国建设用地供应总量18.1万公顷,同比增加31.0%,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3.3%的增长基本持平。另一方面,土地、房产、金融、资本等市场的关联程度前所未有地紧密,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现象,热点话题不断。同时,关于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探索实践有了新的进展。
房地产用地市场风生水起
从2009年前三季度土地供应数据看,房地产用地市场表现是平稳的。全国共供应房地产用地5.7万公顷,同比增加14.8%,也高于2007年的5万公顷。然而,2009年的房地产用地市场并不平静。从第二季度开始,随着“地王”的出现,原本有些沉寂的市场,不断出现新的热点,街谈巷议,舆论沸腾,蔚为大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一是“地王”之议;二是“地价、房价”之争;三是“囤地”之害。
不知何时起,开始流行起“地王”的说法,大家似乎都理解,但概念却是模糊的,有时指土地总价格,有时指单位面积价格,无论哪种解释,市面一律认定为“地王”。这种说法其实有点乱,土地总价格与土地面积是联系在一起的,面积大当然总价高,把一些宗地面积很大的土地说成是“地王”,如果不是为了吸引眼球的话,不如说成交的土地面积过大更让人信服。单位面积价格就有点道理了,在一个城市中,肯定有几块单位面积价格最高的土地,如果有人说它们是“地王”,大家应该都会同意。不过,当下广为流传的“地王”也不是指这些地块,而是类似于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月度或者季度冠军,这也没什么奇怪,如果放大在全国范围,土地交易可以说每天都在产生,每天都可能产生总价第一、单价第一的所谓“地王”。
2009年产生的“地王”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在我看来,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在经历了2008年流拍和低价成交的寒流之后,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国内经济形势严峻的2009年,土地拍出如此高的价格,各方面都始料未及。二是“地王”释放出的开发商对未来房价预期的信息,进一步强化了房价快速上涨的民众感知,使房地产市场年初出现的“小阳春”温度不断增高,需求方心情焦虑甚至恐慌,对“地王”的质疑成为舒缓这种心情的通道。三是制造“地王”的国企和上市公司背景引起了广泛争议。其实,“地王”由谁制造并不重要,就交易主体而言,中国的土地市场是一个很开放的市场,国企和上市公司取得土地无可非议,并且,由于这两类公司总体实力强大,“地王”归其名下的概率也远远大于其他主体,更何况国企也是企业,收益纳入国库,指责其入市拿地没有多少道理。
总的来说,“地王”的问题不在于如何产生,由谁制造,而在于是否超越经济理性,扭曲市场价格,按照流行的说法,就是“面粉价高于面包价”的问题。业内人士和民间对诸多“地王”的楼面地价与周边楼盘的销售价格做了对比,发现不少“地王”的楼面价格高过了周边楼盘的销售价格。这里有个技术问题,如果两者容积率和密度差距较大,结果还可能理性,如果大致相当,则话分两头,要么“地王”取得者有超常的智慧,创造出非同一般的且被市场接受的建设理念,或者精确预测到未来一到两年房价、地价大涨,虽然现在土地价格较高,但在完成开发后依旧能够产生可以接受的利润;要么另有目的,或者是先不论价格,取得土地后再通过修改开发强度,把这笔其他主体认为不具备正常盈利空间的交易,变成有利可图,或者根本“醉翁之意不在酒”,也不排除“其他人付款”的委托代理问题。但无论哪种原因,其结果都是对市场行为、价格的扭曲,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能接受的。
每当房价高、随之攀升,便会出现“房价涨是否是由地价引起”的争议,已经成为若干年来一个规律性事件,但争议的激烈程度尤以2009年为甚。这个早有定论的话题,之所以在近几年反复提及,与出现“蛋生鸡、鸡生蛋”模糊而循环的解释以及“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新阐释有关。前者不过是“和稀泥”的一种说法,并没有引起过多的重视,而至少和民众感知有相符合的地方,也能解释房地产开发中的部分片段,但却是建立在一种很不牢靠的基础之上。人们很难想象“低价买地、低价售房”是一个普遍的、常态的经济行为。在2009年的论证中,如往常一样,“需求引起房价上涨,房价引起地价上涨”的论点依旧是主流,但“需求为主,地价也很重要”的新演化理论开始更多地浮出水面,供给不足、“钱多地少”简明易懂的说法似乎与之很有瓜葛。供给不足、“钱多”可能有些道理,但“地少”的问题,尽管在这几年也经过多次论证,却仍需要继续讨论。
从近几年土地供应与房价的关系来看,如果抛开需求这一变量,我们根本无法建立其房价与土地供应正常的逻辑关系。2007年是土地供应最多的一年,也是房价上涨最快的一年,2008年是土地供应在近十年中少有的土地供应下降的一年,却也是房价下降的一年,2009年前三季度,土地供应量不仅比2008年同期多,而且比2007年同期都多,但民众感知的房价上涨速度,不一定比2007年慢。即使将房地产开发周期的变量引入,2007年供应的大量土地在2009年应该形成有效供给,况且,2007年供应的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比例很大,应该对稳定2009年的房地产市场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看来,解释房价、地价还得从需求入手,但分析需求又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活,有效需求、合理需求、需求目的、需求约束都要求有精确的数据支撑和计算,或者还需要进行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分析,而这方面比较全面的研究,还真不多见。
于是,从第三季度开始,业界开始比较集中地谈论房地产开发商“囤地”的问题,这个问题被看成是房价上涨的又一解释,很值得琢磨。首先,“囤地”一词用的很传神,很容易让人想起“囤货居奇”、“投机倒把”的把戏,像一幅漫画,但不是法律概念,也没有明确的政策界定。按照一般的理解,大概是指政府把地供应出去了,房地产开发商不是按合同约定开发产品,而是放在一边,等土地升值,结果自然房地产供给不足,价格上涨。其次,难以理解的是,2007年关于“囤地”的说法就很盛行,2009年也很盛行,而这两年恰是房价、地价上涨较快,房地产销售形势比较好的两年,从经济的角度讲,应该是出货的好时候,而不是存货的好时候。而2008年,房价在下降,地价也在下降,应该是存货的好时候,而不是出货的好时候,反而在2008年关于“囤地”的说法不是很多。所以“囤地”作为房价上涨的一个原因,应该很有道理。本来,房地产开发是以土地为基本原材料的,在一个城市内,政府供应土地也不是天天进行,市场交易需要过程,得到土地还
推荐新闻
李克强考察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并召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会议强调——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华北黄淮部分地区干旱仍将持续 国土资源部将先行启动冀鲁豫抗旱找水 王清宪主持研究金融助企纾困政策专题会时强调
打好金融助企纾困政策“组合拳”
2011年度例行督察全面启动 “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确权海域面积近107万公顷 省自然资源厅召开2019年第三季度重点工作督查推进会和重要政策文件解读会 国“十二五”将开展绿色小城镇试点示范 庄少勤:履行生态文明建设主责 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评论区